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 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

實踐運動主題 AC00 胸腔內科 呼吸系統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您的家人病情漸趨穩定,但短期內仍需要使用呼吸器。目前除了維持氣管插管(稱為氣管內管)之外,另一種合理的選擇是以氣管造口術(俗稱的氣切)來連接使用呼吸器。兩種方式在病人的生活品質、照護過程及身體外觀會有不同。在決定選項之前,請您仔細考量什麼是病人所期待或較合適的方式。

適用對象 / 適用狀況

因呼吸衰竭接受呼吸器治療而病情轉為穩定的病人,經由醫師判斷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者。

疾病或健康議題簡介

病人因呼吸系統或身體疾病導致呼吸衰竭,常需使用呼吸器協助呼吸。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呼吸器,都是經由一條置放在病人氣管內的塑膠管子壓送氧氣及抽吸二氧化碳進出肺部。在使用呼吸器之初,醫師通常經由病人的口腔或鼻道置入氣管內管來連接使用呼吸器。在病情穩定之後若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由於長期使用氣管內管較易發生問題,醫師常會建議將氣管內管更換為氣管造口管路。雖然醫師會建議氣管造口術,但因兩種方式各有其優缺點,不同病人和家屬有不同的考量和在意的事,故在決策之前,需要您對兩種處置方式有充分的了解。

醫療選項簡介

影片名稱:短期內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要不要接受氣管造口術(國語)
您目前比較想要選擇的方式

接下來,請透過以下四個步驟來幫助您做決定

選項的比較(一)

氣管造口術

維持置入氣管內管

病人的生活品質
  1. 改善病人口腔衛生及舒適度,減少口腔及嘴唇的潰瘍。
  2. 經過訓練病人可以說話及進食。
    病人舒適感較佳,溝通較方便
  1. 經口置入:嘴巴無法閉合,口腔黏膜及臉部皮膚容易破損。
  2. 經鼻置入:置入部位不適,鼻黏膜及臉部皮膚容易破損。
  3. 氣管內管長時間放置,容易導致喉嚨腫脹疼痛及聲帶受損。
病人的照護方式
  1. 因使用氣切管較易照護,病人有較大的機會返家、長照機構照護。
  2. 抽痰及呼吸道照護較為容易,且可以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 對咽喉部損傷較少,降低鼻竇炎風險,減少鎮靜需求。
  4. 更換管路較容易,並可減少長期使用口(鼻)插管之併發症。
  1. 因置入氣管內管較難照護,病人長期留在醫院照護的機會較大。
  2. 管路較長,在抽痰及呼吸道照護較為困難,且較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呼吸訓練

病人如果成功脫離呼吸器只需將呼吸器移除,管路仍可留置,若訓練失敗只需將呼吸器直接接回。

在呼吸器脫離訓練的過程若拔管失敗就要面臨是否再重新插管,且可能會有困難插管的風險。
管路併發症

1. 氣胸、管路錯位、感染。
2. 呼吸器引發的肺部感染率較低,約13%。

1. 氣胸、管路滑脫、感染。
2. 呼吸器引發的肺部感染率較高,約24%。

手術併發症
1. 出血:手術中輕微出血約2至2.5%,但罕見情況下會發生致命性出血。
2. 其他:皮下氣腫、甲狀腺受損、喉反神經受損、氣管穿孔、氣胸。
您選擇醫療方式會在意的項目有什麼? 以及在意的程度為何?
考量項目
毫不在意
非常在意
如果這個理由對您非常重要,建議您可以考慮選擇的方案
病人的舒適性
病人仍能夠進食
病人仍能夠說話
病人身上有一個造口
病人返家照護的方便性
其他親友的感受
病人發生感染
病人發生口或鼻腔粘膜受損
管路滑脫的風險

對於上面提供的資訊,您是否已經了解呢?

接受氣管造口術(氣切手術)後,會提升病人的舒適度。
維持置入氣管內管,病人的嘴巴無法閉合(或氣管內管塞入鼻道),口腔(或鼻道)黏膜及臉部皮膚容易破損。
病人接受氣管造口術(氣切手術)後,絕對無法說話。
病人接受氣管造口術(氣切手術)後,可以降低口腔潰瘍的情形。
維持置入氣管內管,病人不須面臨手術的風險。
病人接受氣管造口術後,更不容易脫離呼吸器。
您現在確認好醫療方式了嗎?
我已經確認好想要的治療方式,我決定選擇:
我目前還無法決定

瞭解更多資訊及資源:

醫病共享決策平台 https://sdm.tpech.gov.tw/

完成以上評估後,您可以列印及攜帶此份結果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

參考文獻

1. Chia-Lin Hsu, Kuan-Yu Chen, Chia-Hsuin Chang, Jih-Shuin Jerng, ChongJen Yu, Pan-Chyr Yang. Timing of tracheostomy as a determinant of weaning succes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Crit Care. 2005; 9(1): 46–52.
2. Cipriano A, Mao ML, Hon HH, Vazquez D, Stawicki SP, Sharpe RP, Evans DC. An overview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open and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procedures. Int J Crit Illn Inj Sci. 2015 Jul-Sep; 5(3): 179–188.
3. Durbin CG Jr. Tracheostomy: Why, When, and How? Respir Care. 2010 Aug;55(8):1056-1068.
4. Nseir S, Di Pompeo C, Jozefowicz E, Cavestri B, Brisson H, Nyunga M, Soubrier S, Duroche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cheotomy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 case control study. Eur Respir J. 2007 Aug;30(2):314-320.
5. Damuth, E., Mitchell, J. A., Bartock, J. L., Roberts, B. W., & Trzeciak, S. (2015). Long-term survival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3(7), 544-553.
6. Johnson‐Obaseki, S., Veljkovic, A., & Javidnia, H. (2016). Complication rates of open surgical versus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Laryngoscope, 126(11), 2459-2467.

出版日期:2020-11-30
更新日期:2020-11-30

完成以上評估後,請繼續填寫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及E-mail,當您點選確認按鈕後,系統會將此份評估表寄送到您的E-mail中,屆時您可以列印及攜帶此份結果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
性別
常用用語
其他:
代填
姓名
關係
X
TOP